8月30日至31日,我校在尚行楼309会议室召开美术与书法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术素养提升研讨会。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玉柱,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桂芝,研究生处副处长苏日娜出席研讨会,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毛永强及全体专业教师参会。会议由美术学院院长何锡彭主持。研讨会邀请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学位办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艺术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宋慧文,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色音乌力吉,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翟勇,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李勇四位专家莅临指导,共同探讨高素质艺术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
会上,张玉柱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人才培养是学院发展的核心任务,艺术教育需以“危机意识”推动高质量发展。此次研讨会是优化美术与书法专业培养方案、提升教学质量的契机,期待专家的意见为美术学院发展注入新动能。

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汇报专业建设情况。绘画系主任张晶系统汇报了美术专业的历史积淀、师资结构、科研成果及专业特色,并展示了教师代表作品。她详细阐释了现行硕士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论文要求,提出未来需强化服务国家战略、传承文化基因、立足北疆地域特色的发展方向。书法学系主任张明星则聚焦书法学专业,汇报建设现状、师资队伍、专业认证及学生成果,并就实践课程设计、专业认证衔接等问题提出思考。
专家研讨环节,宋慧文强调,美术与书法专业建设需遵循学科规律、国家政策与社会需求三重逻辑,构建“创作、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他提出毕业考核应注重实践成果报告与作品展示的双重评价,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李勇建议,方案需突出分类培养、地方服务与文化认同,将民族团结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入教育过程,打造北疆特色艺术教育体系;翟勇针对课程设置、生源质量、导师队伍建设等具体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主张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扩大招生规模并提升师资水平,实现因材施教;色音乌力吉则呼吁深度融合北疆地域文化与多民族艺术传统,强化“地域性、民族性、实践性”三位一体培养特色。他建议系统引入蒙古族美术、草原文化符号等本土资源,推动学术创作与文化认同双向贯通,构建民族艺术传承与当代创作并重的教学路径。

张桂芝代表学校表态,将全面吸收专家意见,从研究生处政策支持与美术学院主体落实双向发力,重点优化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实践机制等关键环节。她强调,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系统梳理培养体系,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高层次艺术人才。

何锡彭表示,美术学院将认真落实专家建议,扎实推进整改与建设,致力于打造兼具地域特色、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北疆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此次研讨会深化了美术学院对艺术专业硕士培养规律的认知,明确了实践能力与学术素养双轨并进的发展路径,为我校美术与书法专业硕士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