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指导,我校主办、教育学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5年“皮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修班,在学校校史馆二楼展厅举行结业仪式暨成果展。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桂芝,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罗伟、非遗科科长李洁韬,我校科学技术处处长刘欣,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海江、院长李伟艳,自治区非遗研究基地主任、项目负责人斯日古楞以及项目团队、部分授课教师和来自全区8个盟市的25名学员参加了结业仪式。结业仪式由李伟艳主持。

结业仪式上,刘欣宣读了结业学员和优秀学员名单。随后,张桂芝和罗伟共同为结业学员和优秀学员颁发证书,见证学员们的研修成果与成长收获。
斯日古楞围绕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实施特色与成果产出等方面,对本期研修作出系统总结。她指出,研修班既推动学员从“技艺复制者”向“文化解码者”转型,也促进教师由“技艺传授者”向“文化转译者”升华,并通过教研融合构建非遗保护学术共同体,这一双向赋能的教育生态,成为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所在。学员代表彭珊珊在发言中分享了研修感悟。她表示,为期30天的系统学习让全体学员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传统到当代”的认知跨越,深刻领悟了“对话古今、融入生活”的非遗活态传承特质。未来,大家将以研修班为起点,当好非遗传承的“种子”,把所学知识技能和创新理念融入非遗工作,让传统工艺绽放时代光彩。

本期研修构建“理论筑基、技艺传承、考察实践、创新拓展”的四维教学体系,形成“传统与现代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地域与创新结合”的特色课程架构,在30天系统研修中,25名学员创作完成86件作品。作品以传统技艺为根基,或融汇地域文化符号、或结合现代设计语言、或体现当代审美意趣,在功能转化与价值重构中形成多元实践;同时通过题材拓展与设计升级,开辟非遗活态传承的文旅融合路径,使传统技艺成为承载当代情感与文化思考的创新媒介,生动诠释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非遗研培根本要求。
此次结业仪式暨成果展的举办,既是对本期“皮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修班的圆满总结,更是我校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服务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我校将持续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与人才资源,深化非遗研培模式创新,为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