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至24日,蒙古学学院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30名本科生在课程负责人陶龙博士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校内课堂延伸至草原牧区,为同学们开启了深入探索非遗文化的大门。
19日至20日,在崇文楼B座601民俗馆,陶龙系统讲授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包营造技艺和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等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她与实践助理斯德尔一同悉心指导了搭建蒙古包和蒙古族服饰穿搭走秀实践,让同学们在动手参与、亲身体验中深刻感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厚重的文化底蕴。
21日上午,师生们前往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民俗博物馆,参观了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深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宏大与包容。中午,大家品尝了自治区级非遗美食——布里亚特包子,从味蕾开始感知非遗饮食文化的魅力。下午,大家转赴陈巴尔虎旗五彩童年非遗研学基地,在基地负责人敖日格乐的指导下,参与了“马胎酒”药用知识、奶茶奶食与常用手织物的制作、捡拾牛粪、搭建游牧帐篷、编绳、嘎拉哈游戏、射箭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零距离的接触,书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可触,同学们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种子在心中深深扎根。
24日上午,在崇文楼B209教室,学院开展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会。学院院长白秀峰、社会学系主任青春、语言文学系主任包萨茹拉以及专任教师参加。首先,四位学生代表结合实践内容分享了自身心得体会,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实践学习,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更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坚定了未来投身于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决心。随后,陶龙对两次小组作业和个人报告等实践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点评,肯定了同学们在实践中的积极表现与收获,同时强调了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鼓励同学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最后,白秀峰强调专业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继续深入探索非遗文化的奥秘,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的全面回顾,更是对同学们未来学习方向的明确指引,激发了大家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和责任感。